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文章
教师发展——
杨欣然教育随笔

发布时间:2020/9/29 13:53:43 作者:校管理员 浏览量:674次

教育随笔

空港小学 杨欣然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听课是教师成长得阶梯,是自我检验的法宝。本月,有幸听了江宁区开发区学校卞光晔老师上的一节《认识线段》,《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线段的特征,会动手画线段。我认为,卞老师的课是一节师生和谐、注重生本教育的有效课堂。回顾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关注生活教育

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来讲数学,联系问题的解决,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模型生活化。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跳绳比赛引入线段,吸引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经验认识线段的特点之后,卞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之中找线段,结合线段的特点,学生在铅笔上、在数学课本上、在窗户边上找到了线段,再次明确“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是线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关注做中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这句话告诉我们,手指的运动是有利于孩子智力发展的,要让孩子去触摸、去感觉、去活动。在这节课中,卞老师通过让孩子用手拉一拉毛线、折一折图形、画一画线段,充分的动手操作,更好地体会到线段“直直的且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符合低年级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3.关注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本节课卞老师基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民主的过程。比如,让学生自己介绍如何将毛线变直,总结出“一手抓一头,用力一拉”的方法;在教室中找线段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指着找到的线段说明,从哪里到哪里是线段,端点在哪;再比如,在画线段的环节,让学生自己上黑板来线段展示,介绍方法,归纳出画线段要用直尺的经验。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更活泼、更自由地发展,解放学生的创造性。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缺憾的艺术。在听课过程中我有一个人的想法。

1.课堂节奏把握再好一些

卞老师的课堂是扎实的,内容充实且丰富。美中不足的是,教学时间还需再控制一下,一节四十分钟的课,拖堂了大概十五分钟左右。我想,前面两次学生上台展示的环节是否有点浪费时间,去掉一个或许会好一些。

2.问题提出再具体一些

在图形之中找线段,总结了前几个图形规律后,卞老师呈现了省略号并提问“你看出了规律?”,我想规律对于学生而言概括难度较高,是否可以换成“你有什么发现?”。展示折纸展示之后,问“折痕都是线段,比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此时,学生很难给出老师想要的“线段是有长有短的”,这里换一种更具体、指向明确的问法会不会好点。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还不完善,概括能力也有所欠缺,因此,在提问的时候可以更具体一些,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本次听课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以及方法,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给我带来许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