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5/6/23 14:23:37 作者:李利娟 浏览量:272次
2024-2025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这一学期里,一年级数学备课组继续秉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根,以创新为魂”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超越。我们始终坚守教育初心,深耕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成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回望这一学期,备课组通过集智共研、教法创新、课堂改革等一系列行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现将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行稳致远,规范教学常规
(一)常规管理,细致入微
“规矩为先,方能行远。”本学期,备课组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做了精细化调整与深化。教师们紧紧围绕“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流程。根据学情与教材特点,每位教师都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需求进行备课,做到“因材施教”,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灵活设计课堂教学,力求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实用性。
为确保教学常规落实到位,教研组本学期开展了多次教学常规检查与反思。在每次检查后,教师们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教学改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升。
生作业也得到了严格管理,教师们本着“批改及时、反馈准确”的原则,每一项作业都做到“用心批改”,确保学生在作业中能够找到自己的问题,及时得到纠正与提升。
(二)作业管理,精益求精
作业管理一直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本学期,我们特别注重作业的设计与反馈机制,力求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保证学生知识的有效巩固与能力的提升。在作业形式上,我们采用了课后作业与个性化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巩固,又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性与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求教师做到“及时批改、全面反馈”,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同时,教师们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共同探讨作业设计与管理的最佳实践,力求通过作业这-载体,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与学科素养提升。
二、强化团队建设,凝聚教研合力
1.规范集体备课机制
通过“自主初备→集体研讨→个性优化→教后反思”闭环流程,完成9个课时的深度备课,产出共享教案42份,课件资源库36套。
重点攻关教学难点:针对“100以内退位减法”“平面图形特征抽象”等重点,组织专题研讨。
三、深耕教学研究,推动课堂转型
1.聚焦新课标落地实践
核心素养导向:以“量感培养”为突破口,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跨学科主题学习:联合科学组开展图形认知、数据统计等知识。
2.创新教学方法与工具
技术融合课堂:运用动态课件、数学动画演示抽象概念(如计数器演示“满十进一”),提升课堂效率30%以上。
“做中学”模式推广:设计数学实验课《七巧板的奥秘》《策略闯关游戏》,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图形特征和推理逻辑。
四、严抓教学常规,夯实质量根基
1.精细化管理教学过程
教案检查:突出“目标—活动—评价”一致性,优秀教案占比高。
作业改革:推行“基础+弹性+实践”三层作业体系,学生作业负担下降20%。
2.动态学业质量监测
建立单元错题资源库,精准设计补偿练习16套。
实施学困生“一生一策”计划,通过课后服务个性化辅导。
五、拓展学生活动,激发学科兴趣
1.学科特色活动全员参与
举办“数学游园会”:包含“神算手争霸赛”“创意思维导图展”“数学绘本创作”三大板块,参与学生100%。
开展“生活中的数学”实践:一年级“家庭购物清单规划”。
六、反思问题与改进方向
存在问题:
1. 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设计能力不足,活动深度有待提升;
2. 分层教学的精准性仍需加强,高阶思维培养策略需系统化。
改进措施:
1. 开展“项目化学习”专题培训,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指南》;
2. 构建“三级进阶”思维训练体系(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创新挑战),配套专项资源包;
3. 深化家校协同,推出“家庭数学实验室”计划,延伸学习场景。
七、新学期工作展望
1.教研主题深化:聚焦“推理能力的学段衔接培养”“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2.资源库升级:开发与新课标配套的“微课资源包”“实践任务单”;
本学期,备课组以团队协作之力深耕教学,以创新实践之策赋能课堂,在教学质量、学生素养、教师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核心素养为锚点,以问题解决为引擎,聚力书写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