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珍《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听课反思——陈晓涵
发布时间:2020/9/27 10:00:34 作者:校管理员 浏览量:2435次
史慧珍《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听课反思
陈晓涵
今天听了史老师精心准备的一节公开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本课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延续了上一单元的主题,以童话故事为主,史老师的课堂设计注重了童话教学的特点,紧紧围绕“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以及“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两个单元教学目标。我认为史老师的整堂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激发疑问,渗透方法。
课堂一开始,史老师提了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但是这个问题在这里不只是起到激情导入的作用,而且渗透了预测的基本方法,在课堂的结束史老师带着学生总结预测方式是时,提出了通过题目预测故事内容的方法,学生才恍然大悟激动地反应过来原来一开始对题目的质疑其实也是一种猜测文章内容的好方法。但是在这里我有点小建议,其实史老师在指导朗读时也引导学生关注了老屋的几个动作描写把老花地眼睛使劲往前凑”“墙壁吱吱呀呀地响”“眼睛眯成一条缝”,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老屋越来越老了,引导学生再次关注课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
而在整堂课中史老师对于猜测方法的渗透做的很细致,不论是根据插图猜测出场的角色还是联系上下文猜测故事的方法,史老师都通过自己的评价去引导学生大胆的去猜测大胆的去表达。
二、由扶到放,有舍有得。
本篇课文文本比较长,想要在一堂课里精讲全部的教学要点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史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自己寻找文章关键的线索词句,将文章分成了三个教学片段——“老屋与小猫”“老屋与母鸡”“老屋与蜘蛛”。每个教学片段的流程基本类似,史老师选择第一个教学片段是“扶”着学生猜测故事情节、领悟猜测方法、领悟角色的情绪与特点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就“半扶半放”,学生明显比第一次更有自己的猜测,最后一个教学片段,史老师就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读,自己猜想之后发生的部分。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史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对扶放关系的理解都很值得我学习。
三、重复朗读,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新课程强调以读代讲,多读少讲。课堂上,史老师把“读”放在首位,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读的形式多样。本课,史老师五次指导朗读,都是四两拨千斤,有的放矢,根据内容,灵活指导,朗读效果立竿见影。如,第一自然段描述了老屋的样子,史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谁能读出老屋的‘老’?第二自然段,史老师指导学生读出老屋自言自语,苍老的语气。第三、四自然段,史老师教给朗读方法“抓住提示语读好段落”。3,4,5,6四个自然段是课文三个相似情节的第一个,主要是小猫和老屋的对话,史老师在PPT上呈现了这部分文字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强调要读出语气的变化。整堂课学生的朗读是充分的,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