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教研活动  > 文章
教育教学——教研活动——
析支书形象魂,探情境融合法

发布时间:2025/10/16 10:34:21 作者:校管理员 浏览量:84次

析支书形象魂探情境融合法

——空港小学2025-2026学年第学期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

为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六年级语文教师对经典课文的解读与教学设计能力2025年10月15日江宁区空港小学六年级语文备课组围绕部编版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桥》,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研讨深入的备课组活动。

活动伊始,主备人贺娇娇老师带领全体教师重温《桥》的文本内容,明确本次备课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在感受故事张力的同时,读懂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旨。

随后,备课组老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活动设计”三个维度展开热烈讨论。在文本解读环节,李小欣老师重点分析了“山洪肆虐”的环境描写对烘托气氛的作用,以及老支书“揪出儿子”“坚守桥边”等关键情节中蕴含的情感与精神;

教学设计环节,陆文颖老师一致认为应采用“情节线梳理→冲突点分析→人物像品读”的递进式教学思路,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活动设计上,陈洁老师提出可通过“分角色朗读危急场景”“绘制情节思维导图”“撰写老支书人物颁奖词”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李心怡老师则补充,可在课堂尾声加入“撰写老支书人物颁奖词”环节,让学生用文字提炼人物精神,实现情感与语言表达的双重升华;最后,六年级备课组组长丁相萍老师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提议增加“小组辩论”活动,围绕“老支书揪出儿子是否‘无情’”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大义与亲情”的关系,深化对人物的立体认知。

此外,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六年级组老师们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最终确定通过“实物桥与精神桥对比”“联系生活中的‘榜样之桥’”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有形之桥”过渡到“无形之桥”,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本次备课组活动,不仅为六年级语文教师提供了交流研讨的平台,更凝聚了集体智慧,为后续《桥》的高效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image.png